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习园地 >> 正文

把住一念之微

发布者:王旭彤 [发表时间]:2018-05-18 [来源]:中国纪检监察报 [浏览次数]:

“念头”即大脑里出现的想法、情绪、记忆、画面,等等。一般来讲,该词是民间口语。近读《千家训》(金元浦主编,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)方知,“念头”一词源远流长,内涵丰富。

人的大脑里闪现的想法、情绪等瞬间意识虽然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,但很容易被“良心发现”。例如,明代因弹劾恶相严嵩被处死的清官杨继盛,临刑前除留下“浩气还太虚,丹心照千古。平生未报国,留作忠魂补。”的豪迈诗句外,还以遗书形式告诫子女:“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,则不拘做官不做官,人人都敬重你。”他特别强调:“心以思为职,或独坐时,或夜深时,念头一起,则自思曰,这是好念是恶念。”还说,“读书见一件好事,则便思量吾将来必定要行;见一件不好的事,则便思量吾将来必定要戒。见一个好人,则思量我将来要合他一般;见一个不好的人,则思量吾将来休要学他。则心地自然光明正大,行事自然不会苟且,便为天下第一等人矣。”历史上有不少贤达都有这样的见解。如蒲松龄道:“孟子云:‘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。’几希者何物?即心中一点正气也……凡人忍心动,则欲害人;贪心动,则欲作盗;欲心动,则欲行淫。然当其一念出萌,自己未尝不知其邪,便当急转,使之随起随消。此正人与禽兽分界之处,只在人之自定。”由此可见,“念头”尽管是一刹那间的意识,但是善是恶,是好是坏,自己心里是非常清楚的,只不过有些人喜欢“揣着明白装糊涂”,自欺欺人罢了。

既然自己的“念头”自己知,那么,是否存在善恶难辨的困惑呢?是,但严格说来不是。从孟子的“善性”说不难发现,凡是智力健全的人,对是非、善恶、美丑,都有与生俱来的辨别能力。比如《颜氏家训》的作者颜之推倡导的“巧伪不如拙诚”。颜之推认为,“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,无不见乎迹。”可见,念头好坏,言语行动可谓注脚。所以,《大学》开篇就讲“正心诚意”。心不正,意不诚,就会虚假、虚伪,就会口蜜腹剑、两面三刀。这样的人,这样的做派,谁不讨厌?因为表里不一,隔皮猜瓜,耍两面派、做两面人,必定包藏祸心,不可不防。再比如,追求富裕进步连孔子都承认合情合理,但方式方法要得当。范仲淹在劝弟书中就讲,“唯勤学奉公,勿忧前路。慎勿作书求人荐拔,但自充实为妙。”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故事:北宋宰相陈执中的女婿曾向岳父伸手要官。陈执中理直气壮地道:“官职是国家的,非卧房笼箧之物,婿安得有之?”明万历进士高攀龙说:“吾人立身天地间,只思量做得一个人,是第一义,余事都没要紧。”又说:“做好人,眼前觉得不便宜,总算来是大便宜;做不好人,眼前觉得便宜,总算来是大不便宜。千古以来,成败昭然。”由此可见,人的念头是恶是善,自己心里明镜一般清楚。但有一些人未当官时清正廉洁,对贪污腐败现象恨之入骨,可自己一旦志得意满、大权在握,往往“出淤泥而即染”,效仿他人收礼受贿,贪赃枉法,并以“水至清则无鱼”、否则将遭“孤立”等理由为自己辩解和开脱罪责。究其根本原因,还是没有在“念头”上把握好,没有真正读懂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”的道理。

好念头、坏念头既然心知肚明,那么,面对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,怎样才能做到无畏无惧呢?2500年前的一则故事,或许能够直抵心扉。孔子的学生司马牛问孔子:“你说‘君子不忧不惧’,为什么?”孔子道:“内省不疚,夫何忧惧?”意思是说,既然自己知道自己没做亏心事,有什么值得可怕的?反过来说,只有做贼才会心虚,不做贼担心什么?清末“四大名臣”之一的左宗棠在《与子书》中也说:“读书做人,先要立志,想古来圣贤豪杰是我这般年纪时,是何气象?是何学问?是何才干?是何意思?……心中要想个明白,立定主意,念念要学好,事事要学好。自己坏样一概猛醒猛改,断不许少有回护,不可因循苟且。务期与古时圣贤豪杰少时志气一般。”强调“自古功名振世之人,大都早年备尝辛苦,至晚岁事权到手乃有建树,未闻早达而能大有所成者。”

总之,“念头”虽忽微,却居源头;正本清源,方得佳木清泉。这就要求我们,一定要重视念头,掌控念头,决不能让“一念之差”毁了自己一生,也不要因念头不佳而整天忧心忡忡,担惊受怕。(编辑 王旭彤)